国际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20-08-20 浏览次数:6

1月10日下午,由我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关于“国际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讲座在善美楼6层会议室开讲,受邀主讲人是我校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来自各学院的200名骨干教师参加,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丽珍主持开场并致欢迎词。

image.png

刘教授开篇即指出,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改革的共同趋势是创新型人才。在此之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培养通才到培养实用人才(专门人才)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直到当下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受到当时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发展水平的影响,具体到当下的创新型人才,主要原因有:第一,国际竞争加剧,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改革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领域更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逐渐取代工业经济成为在各国经济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随后,刘教授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和界定,解读了何谓创新型人才,并得出了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几点基本认识:第一,创新型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第二,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第四,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型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差异。

最后,刘教授从具体的方法入手,介绍了国际上通用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几种方法。方法一,重视探究性学习。典型方法有苏格拉底教学法、习明纳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基于课题的学习教学法、一年级习明纳尔教学法、高峰体验课程以及探究性课程。方法二,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鼓励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目的是增强本科生对于课题学习的理解,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等。方法三,倡导服务性学习。区别于传统学习模式,服务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服务性学习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方法四,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常用手段有寄宿制、导师制、课后辅导制度、午后茶、师生思想交流聚餐计划等方式,目的是为师生之间在学问上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便捷的桥梁。

作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新年首场讲座,刘教授讲座聚焦国际视野,内容前沿翔实,生动细致,令到会的老师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