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友群:抓好抓实教师培训,持续助力教师发展

发布时间:2019-02-02 浏览次数:12

2019年1月26-2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承办。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所高校,90个研修机构,30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海淀区教委科室领导、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image.png

 

主旨报告

26日上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大会上作主旨报告,他指出,要抓好抓实教师培训,持续助力教师发展。

image.png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

去年教师节,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去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决策部署,教育部等5部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教师教育振兴发展五项任务和十项举措。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提升是教师教育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功。我们要抓好抓实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提升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水平。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1

加强规划设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体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1年,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教师每五年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

2012年,教育部等3部门出台《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从培训基地、培训标准、培训制度、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师资队伍、质量评估和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2013年,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对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

2016年,印发《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

2016、2017年,先后印发《乡村教师校园长培训指南》,加强对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工作的指导。

2017年,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规范和指导各地分类分科分层施训。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让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有依据、有实效。

1.加快研制加强教师发展机构政策举措

近年来,国培计划旨在从输血到造血,推动教师发展机构能力建设。目前,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凡是体系完整、培训者团队能力强的中西部项目实施效果就好。下一步,我们要开展教师发展机构调研,摸清情况,寻找路径,规范指导各地加强教师发展机构建设。

2.继续出台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培训课标是实现按需施训、减员增效的有效路径。研制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是规范指导各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下一步,师德、班级管理等教师培训课标和校长培训课标也将陆续印发公布。

 

 

2

坚决补齐短板,聚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

高素质的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015年,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求,我们改革实施了国培计划,明确提出了集中支持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到201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超过1300万人次,发挥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在项目设置上优化

组织国家级培训团队分年度实施“送培进疆”“送培进藏”等面向“三区三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的专门培训。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开展乡村教师师德养成、教学技能提高和信息素养提升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跟岗培训、送教下乡、工作坊研修等多种方式,按计划推动完成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任务。

在培训模块上优化

优化培训课程结构,分层、分类、分科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块内容,实行任务驱动教学,突出教师参与,强化教师实践,确保培训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原则上不少于50%,跟岗实践课时原则上不少于1/3。

在课程设置上优化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各级各类教师校长培训首要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加强师德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设置心理减压疏导、乡村本土化资源开发利用、留守儿童关爱等乡村教师需要的课程。

 

 

3

深入提质增效,擦亮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品牌

2019年已是国培计划实施的第十个年头。这期间,我们打造了一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培训团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效果好的培训模式,留下了大量优质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成立了多层次的教师校长工作室,支持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相比于十年前,教师职后学习的渠道更加丰富,大部分教师已经历了五年一个周期的培训,教师从“有培训机会”到“有机会参加优质培训”。比如,去年启动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遴选了全国129名名师和121名名校长进入北大、清华、北师大、华东师大等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旨在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教师和卓越校长,反响很好。我们要:

 




o        坚定精品国培理念,深入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规律

o        严格把关授课教师资格,系统设计递进式培训课程

o        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分类构建教师能力进阶的培训课程体系

o        优选教育实践基地,严格执行培训计划,确保教师培训取得实效



PART 1/建立参与激励机制

将教师参与授课、指导、管理等纳入教学工作量考核范围。按照“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细则,实行2—3年周期性项目遴选机制,优化立项程序,规范拨付流程,严控培训定额标准。要将培训需求调研、培训方案研制、培训绩效评估、训后跟踪指导纳入培训实施流程,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PART 2/组织专家视导检查

2016年至2017年,组织专家工作组对23个中西部省份进行了首批“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2018年,对19家示范项目承担院校15个培训项目进行了推门视导。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发挥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作用,加强对项目规划方案研制、项目实施过程的指导,帮助项目承担院校提升培训能力、凝练培训成果。同时,一旦发现质量不高、评价较低、执行方案与申报方案差距明显的机构,我们将采取一定措施,直至取消其申报国培项目的资格。

 

 

4

重点不断发力,持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01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建立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和示范校,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1000余万人次,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全国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研制出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文件,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应用驱动 整校推进

01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需要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围绕规划落实,开展学科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结合区域教研、教师选学等多种方式,集中培训、网络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建立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目标引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新模式,推动“所学为所用”,使信息技术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结合实际 分类施策

02

一是结合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分别开展校长及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研员为主体的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培训。

二是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扶贫攻坚注重均衡与关注前沿引领方向分别精准施策,开展适合学校校情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适应技术 创新发展

03

开展引领性教师培训

积极适应信息技术新发展,提升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能力,以及智能教育领导力、智能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推动应用能力精准测评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管理与服务平台,开展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为核心的过程化评价,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师教学、教研的常态数据进行监测与挖掘,提高测评助学的精准性。

创新资源建设机制

面向社会汇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教育大资源,激励开放建设,改善资源供给,并通过资源使用率及用户评价等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各位专家、老师、同志们,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教师培训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


来源 | 海淀进修